网络中国节·元宵节

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,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、灯节。
元宵节是个很古老的节日,如果从西汉时算起,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。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,天上明月高悬,地上彩灯万盏。人们吃元宵、观灯会、赏花灯,猜灯谜,舞龙灯,游乐赏玩,其乐融融,美其名曰“闹元宵”。元宵节的欢聚、热闹、喜庆,承载和表达了人们期盼生活团圆、红火、幸福、美满的意愿与祈求。
“闹”,是元宵节主题,有赏花灯、吃元宵、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,舞龙灯、踩高跷、划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,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。“汤圆”也称“元宵”,是节令食物,寓意团圆美满的美好期许。祈福,是节日重要的文化主题,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我国地域辽阔,天南地北的人们庆祝元宵节的方式不尽相同,但传统佳节所涵养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,却是息息相通的。譬如舞龙灯,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,发轫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崇尚龙,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,祈盼来年风调雨顺;再如经典的元宵灯会,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”的场景,映射出淳朴善良的中国人对喜气洋洋景象的内心满足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一年一度的元宵节,既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见证,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沃土。无论是关于元宵的诗词歌赋,还是具有辨识度的风俗活动,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,生动地显示出文化引领的力量,深蕴的内涵和价值,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身份标识。元宵节就像一条纽带,联结着生活在广袤大地上的华夏儿女,不仅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也借助各种载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,滋养家国情怀。
|